Telegram Group Search
#誌E-Magazine March ISSUE 03 ー 2024全港公屋空置率調查報告】

☐編者話— 廢墟城市 空即是色

總括2月大事,連二連三發生「離奇」的舞台DQ案⋯⋯事主向有關當局求證、查詢、核實,統統不得要領。突然死亡,似乎是這座城市每天上映的真實荒誕劇。

今期以全港空置公屋調查報告為封面故事,以2021年的全港普查數字作統計,驚現九龍舊型公屋空置問題嚴重,與政府強調僅0.3%空置率存在很大出入。最重要是推翻我們一直以來深信不疑的假定——閒置單位多來自凶宅。事實上,單位被閒置的客觀因素有很多,包括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舊設計不符合現在家庭的需求等等。

另一個「空城」專題,是去年公民記者的功課 —— 「遊走死場 尋找生還者」。這專題亦改變了對「死場」既定的看法,他們是沒有希望、了無生氣等死的商鋪。探問之下,「死場」的空間也可以盛載老中青的夢想。

在這座被喻為「遺址」的城市,萬物皆空,但「空」只是表象,其「主體」還有待我們探索。

主編 / 關震海

目錄
封面故事— 2024全港公屋空置率調查報告
專題 — 遊走「死場」 尋找「生還者」
人物專訪 — 團長唐浩翔留港追夢
人物專訪 — 阿牛 街頭靜音 大聲公有罪
二月香港及國際大事回顧

【下載紙本PDF 】 https://ly.hkfture.com/kVHGZ

∎ 每月訂閱《誌 HK Feature》 :https://ly.hkfture.com/YWpsb
#誌調查—— 勞工代議員大會兩年間發言排行榜 陳穎欣最低】

【全文】https://ly.hkfture.com/eRkmF

政府向立法會提交文件,2019年至2022年每千名工人的意外率達9.3至11.2不等,即每一千名勞工便約10人受傷或死亡,2021年建造業「意外率」更高達15.2,一年總傷亡達200多人。在過去短短三星期,香港接連發生三宗工人在工作期間死亡的事件。

本刊通過立法會秘書處編製的《會議過程正式紀錄》,嘗試從本屆議會自2022年1月上任到截至2023年12月底議員在立法會會議的發言和質詢(包括議會口頭質詢和書面質詢)紀錄,檢視各人在大會(只包括立法會會議,不含其他各個委員會會議)的提問和發言當中提及勞工和人力事務的次數,包括口頭及書面質詢、特首答問會提問、議員就政府議案及議員議案的發言。

在上述兩年間,7名工聯會議員和2名勞聯議員的大會提問及發言提及「勞工和人力事務」的次數,以勞聯林振昇的34次「稱冠」,其次是工聯會郭偉強的30次及黃國的29次。其餘議員,周小松24次、梁子穎23次、陸頌雄18次、鄧家彪17次,吳秋北僅9次,兩年間陳穎欣僅6次包最後。

誌報道

【下載#誌E-Magazine March ISSUE 03 PDF 】 https://ly.hkfture.com/kVHGZ

∎ 每月訂閱《誌 HK Feature》 :https://ly.hkfture.com/YWpsb
每月$90 / $135 支持獨立媒體繼續報道 #記錄香港 #香港有誌
【 誌調查—工業傷亡權益會統計3年67工友猝死 新立法會「過勞死」零討論】

【全文】https://ly.hkfture.com/RfflJ

《誌》調查過去兩年立法會勞工代表議員有關勞工發言,當中有議員在大會只有6次發言與勞工議題相關。記者亦發現,今屆勞工代表議員除了踴躍支持「取消強積金對沖」以及決定修改逾20年未檢討過罰則的《職業安全及職業健康法例》,其他建議亦乏善足陳,一些政府曾承諾討論的新議題如「過勞死」,便沒有進一步討論下去。

農曆新年之後,短短3星期本港發生3宗工人在工作期間死亡的事件,其中兩宗是工友猝死,情況值得關注。

據工業傷亡權益會統計,3年間有67年猝死,是在職死亡的統計中最高。工業傷亡權益會總幹事蕭倩文表示,調查結果是透過在職猝死的新聞作統計,蕭強調據政府統計的在職猝死數字,死者數目比他們統計的多出數倍。

據政府於2021年向立法會提交的文件包含2013年至2018年首三季的在職「非因意外死亡」的死亡數字。報告顯示,2014年、2016與2017年「非因意外死亡」的在職死亡超過100宗,當中「專業及商用服務」的職業是眾多職業中最多,6年間達130人,比建造業的91人更多。

蕭倩文指出,「過勞死」立法遙遙無期,以今日的法例3年間在職猝死的67名工友是不會被列入「工傷」,他們只能透過家屬提出超時工作的證據與健康證明文件,循法律程序跟保險公司要求賠償,「我們這麼多年來累積猝死的個案,基本上沒有一宗可以成功在法庭上拿到賠償。」

縱使日本、台灣與南韓均為「過勞死」法例,但香港目前仍沒有就「過勞死」立法有任何討論。蕭倩文指,2016年前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張建宗曾委託職安局就「過勞死」做研究,報告最後的結論是縱使香港有超時工作情況,但勞工突然死亡或涉疾病因素,與工作未必有直接關係。

其時張建宗曾指本港對「過勞死」沒有定義,但承諾政府會研究,惟立法會之後再沒有討論。蕭倩文表示今日「過勞死」的數字沒有減少,更有年輕化的趨勢,目前立法會仍然沒有議員提及「過勞死」是令一眾勞工失望的。

誌報道

【下載#誌E-Magazine March ISSUE 03 PDF 】 https://ly.hkfture.com/kVHGZ
#國際誌— 獨立記者投稿 韓醫大罷工是為了更好的醫療制度?】

全文:https://ly.hkfture.com/kYBRC

2月初,韓國政府宣布每年增加2,000個大學醫學院學位,此法案在國內稱為「擴招醫科生案」(下稱:「擴招案」)。執政黨推出「擴招案」後,觸發全國多間醫院無限期罷工,工潮至今已一個月,並沒有結束的跡象。

2月19日,南韓5大醫院的醫生提交辭職信,罷工行動升級;2月22日,94間醫院近八成醫生遞交了辭職信;截至3月中,超過九成實習學生參與罷工。

據韓媒報道,大型醫院已有「急症室沒有醫生」的情況,長期患者與待施手術的病人受到極大影響。病人在醫院罕有地高舉「停止集體行動」的標語,向罷工的醫生們以示不滿;另一方面,醫生則在集會活動高舉「Doctors are not criminals! 」的標語,可見工業行動已築起一面牆,將病人對醫生的關係對立起來。

醫生、病人的終極理想是為了締造更好的醫療制度,為何參與罷工的醫生們放棄約150萬港元年薪走出醫院抗議?

韓國記者許東爀走進醫生集會人群,聆聽、記錄很多醫生的罷工的想法,例如1977年推出的醫療保險制度,市民的保險金遠低於醫療成本;醫生為收取更好的酬金,大舉轉至醫學美容(或稱「整形外科」)界發展,以致醫院人手嚴重不足;患者不足令醫院出現赤字,醫生要肩負起「跑數」責任等等由樹根爛透至樹葉的醫療系統問題。

許東爀分析醫生罷工潮不容易終結,因為韓國的醫療制度有著說不清的結構性問題,加上4月選舉,令人在執政黨、民眾與醫生的一片爭吵聲中,看不清制度的問題。

採訪、攝影 / 許東爀
編輯 / 關震海

∎ 每月訂閱《誌 HK Feature》 :https://ly.hkfture.com/YWpsb
每月$90 / $135 支持獨立媒體繼續報道 #記錄香港 #香港有誌
#誌人物.陳果01 — 「香港製造」要搏一鋪 在迷霧中摸石過河】

全文:https://ly.hkfture.com/OJxRq

《誌 HK Feature 》兩次訪問陳果,有關回歸三部曲的創作靈感與目前香港電影的處境。

第48屆香港國際電影節上周開鑼,今屆選了導演陳果為「焦點影人」,重映他十部舊作,聚焦獨立電影精神。

關於九七的「回歸三部曲」是必播之選,公布後卻突變三缺一,只有《香港製造》(1997)和《細路祥》(1999),取消《去年煙花特別多》(1998)。陳果提起還是一頭問號:「我覺得部戲冇事(沒敏感內容)㗎喎!」身旁電影節人員重申,無法放映是因拷貝質素太差,陳果沒聽進耳:「咩話?唉!我真係唔知咩事。」

他說幾年前已獲邀做「焦點影人」,但見疫情未散而拒絕了,「唔想嘥咗!那時冇人睇戲的。今年再搵我,諗諗吓,將來唔知會點,可能我這些戲以後冇得上映,趁現在播到就播。」

廿多年前踏上獨立電影路,陳果坦言沒深謀遠慮,是執導商業片失敗,加上回歸將至,造就他拍《香港製造》,「其實我烚下烚下,是時勢造就了我。」如今變幻紅線形成創作迷霧,時勢還能造就什麼?「係難搞⋯⋯迷失就不只今日㗎啦,你一做導演就會迷失,拍完一部唔知下部會點,問題是現在創作空間愈來愈狹窄,更難找立足之地。」

採訪 / 凌梓鎏

∎ 每月訂閱《誌 HK Feature》 :https://ly.hkfture.com/YWpsb
每月$90 / $135 支持獨立媒體繼續報道 #記錄香港 #香港有誌
#誌人物.陳果02 — 回歸三部曲記錄九七大限前的煙花】

全文:https://ly.hkfture.com/ZLCLW

兩年前,《Side B》製作長篇專題「九七電影大限」,探討九十年代中後期香港電影陷低潮期時,如何綻放出一連串的「煙花」。其時警匪片充滿政治隱喻,身分認同的探索與歷史的詰問,而且創作十分大胆,在《三個受傷的警察》結局,警員在英女皇像下脅持一眾警隊高層等情節。

陳果成為今屆香港國際電影節的「焦點影人」,含有六四遊行影像的《去年煙花特別多》(去年煙花)未能順利播放,大家都問:菲林究竟去咗邊?2022年陳果曾在訪問中大談《去年煙花》的情節安排,結局主角家賢中槍後失憶了,陳果說是對時代狀態的一種回應。

陳果:「寧願失憶也不去記住,在戲中是一個Good Point,我當年的想法是:橫掂你都唔知點樣 (橫豎你都不知怎樣),不如忘記好過啦,不要記得,甚麼也沒有發生,可能這樣你更加瀟灑地面對現實或者面對將來。」

陳果的「回歸三部曲」,首齣《香港製造》是折射回歸一代的年輕人無知、混沌的狀態;《去年煙花》是講述回歸後被拋棄、被邊緣的落寞。在觀眾的角度三缺一,情緒難以過渡,亦有欠完整;但對於陳果,他說拍下當時的社會氣氛,是為純粹為了見證時代。

專訪採訪 / 陳倩兒
編輯 / 關震海

(原文刊載於2022年《Side B》ISSUE 02 九七電影大限)

∎ 每月訂閱《誌 HK Feature》 :https://ly.hkfture.com/YWpsb
每月$90 / $135 支持獨立媒體繼續報道 #記錄香港 #香港有誌
#誌E-Magazine March ISSUE 04 ー 精神健康之聾人求診記】

編者話 自那天起瞓唔著

2020年發生聾人鍾志強墮樓輕生慘劇之後,龍耳的創辦人邵日贊在記招上向一眾傳媒說:「鍾志強自殺之後,我好多日都瞓唔著(很多天都睡不了)。」其時還有民主派社福界代表一起開記招,《誌HKfeature》報道鍾志強案後,公民社會分崩離析,這宗案件就此煙沒有那個時空。

我知道,鍾志強的死,「睡唔著」的不止是邵日贊。

2023年7月鍾志強的死因庭的內容,並沒有觸及至為關鍵的手語傳譯員安排部分,亦沒有對照醫護人員3年前後作供內容之不同。尋找公義從來不止在一個地方,2023年度的實習記者在採訪鍾志強案上了寶貴的一課,記錄一個完整的專題故事,是為了讓更多「瞓唔著」的人得到安慰。願鍾志強安息、他的家人早日釋懷。

主編關震海

【April 誌 E-Magazine 04 精神健康之聾人求診記 全書48頁】

【下載紙本PDF】https://ly.hkfture.com/glbzD(註:試行計劃將於6月結束,7月E-Magazine只供會員下載)

目錄
✓非常人誌.鳥山明—— 龍珠是一場香港功夫電影與日本漫畫的世代對話

✓封面故事—— ¹精神健康之聾人求診記 2020年鍾志強案 / 聾爸爸悲劇背後 / 女兒:父親入院10多天,為何沒有安排手語傳譯?/ 妹妹:推卸責任、屢改說法、醫管局無人負責

  ²聾人求診記 —— 疫情間我患上驚恐症、癌症 / 我患上抑鬱症,而我不知什麼是「開心藥」

✓Special Feature —— ¹民間辦情緒支援 當「樹洞」藝術治療師 ²學者專欄:評當前香港防止自殺政策是否做到以人為本(成鈺琳)

✓Special Feature —— 韓國「擴招案」 醫生離開醫院是為了改革醫療制度?(獨立記者許東爀)

✓3月大事

∎ 每月訂閱《誌 HK Feature》 :https://ly.hkfture.com/YWpsb
每月$90 / $135 支持獨立媒體繼續報道 #記錄香港 #香港有誌
【封面故事 #聾人求診記】死者女兒少時不明白父親 直至她患上抑鬱症】

【全文】https://ly.hkfture.com/UqjnP

患抑鬱症的58歲聾人鍾志強,於2020年4月前往葵涌醫院精神科求診,留院兩星期,出院後不足20小時後墮樓身亡。死因庭在3年後的2023年開庭審訊,最終一致裁定死者在精神紊亂下自殺。

3年前,與死者相依為命的女兒鍾樂妍(Eva)接獲警方通知爸爸從25樓墮下,當場證實死亡。她趕到現場看見救護員便心知不妙,一股暖流湧上眼眶,不覺潸然淚下。墮樓前一天,爸爸才獲院方安排出院,怎料情緒反常,甚至有自殘行為。爸爸過身後,她多晚躲在被窩裏輾轉難眠,腦海一直在想:如果當刻當機立斷將父親送進急症室,結果會否不一樣?

採訪/ 任葆穎、郭穎琳、關震海、劉彥汶

【聾人求診記 專題文章】https://ly.hkfture.com/kdVqN

【下載紙本PDF】https://ly.hkfture.com/glbzD
(註:試行計劃將於6月結束,7月E-Magazine只供會員下載)

∎ 每月訂閱《誌 HK Feature》 :https://ly.hkfture.com/YWpsb
每月$90 / $135 支持獨立媒體繼續報道 #記錄香港 #香港有誌
【誌E-Magazine April ISSUE 04 special feature 專欄】

☛評當前香港防止自殺政策是否做到以人為本: 一名親歷體驗研究者(Lived experience researcher)的剖白

【全文:https://ly.hkfture.com/TnIiF】

編者話:疫後學童自殺問題難以遏止,多個有關學童自殺研究亦找不出自殺背後的原因,政府與NGO目前確切可做的是加設防止自殺熱線與加強學據分析。曾參與研究自殺的獨立學者也曾經是心理健康服務使用者成鈺琳撰文分析,現時的防止自殺論述存有的許多矛盾及與現實衝突的説法;筆者亦想透過文章邀請讀者反思現時防止自殺論述應否被視為「理所當然的思維」、以及「非黑即白的假設」?

今日的自殺風險指數是 — 疫情之後復課,學生自殺個案上升,政府當務之急宣布建立三層應急機制應對,有大學學者認爲作用有限,稱大部分的自殺學生沒有醫療病歷,單憑心理健康問卷不足以辨別有自殺風險的學生,加上疫情下師生關係變得疏離,老師的工作量已難以負荷,難於精準識別有需要支援的學生。

事隔數月,賽馬會最近(今年2月)宣布透過慈善信託基金撥捐近8億港元支援情緒健康,另撥款資助大學研究,透過人工智能及大數據,研發一套防止自殺預警系統,宣稱可得出自殺的高風險時段及精準地點。不論是政府或是大學的防止自殺政策均非常重視自殺監測。然而,研發自殺預報系統的研究已進行數年,實際作用及成效如何目前仍有待鑒定,有關機構亦沒有明確交代。

風險評估和監測是公共衛生問題的一項重要環節。以公共衛生為導向的防止自殺政策更主宰了當今香港的自殺論述,奠定我們對自殺的認知。公共衛生的角度著重蒐集數據, 建立監測系統,分析危機因素以及因素之間的互動影響,提供專家指導下的介入,評估成效。整個機制的成效建立在於有沒有良好的數據支撐,掌握的數據愈多,就可以更精準地預測。這也解釋了爲何公共衛生導向的研究普遍著重量化分析的實證性研究方法,而且利用先進的大數據工具提高數據的質量。

被界定為公共衛生問題的不一定是疾病,但卻是以處理疾病的方法處理公共衛生問題,以專家經驗及知識為主,將自殺歸咎於個人問題(缺抗逆能力、衝動、沒有求助等因素)。 這種思維正主導當今香港的自殺論述。

【紙本PDF】https://ly.hkfture.com/glbzD
(註:試行計劃將於6月結束,7月E-Magazine只供會員下載)
【誌E-Magazine 封面故事:聾人求診記 —— 疫情間我患上驚恐症 / 我患上抑鬱症,而我不知甚麼是「開心藥」】

【下載紙本PDF】https://ly.hkfture.com/glbzD
(註:試行計劃將於6月結束,7月E-Magazine只供會員下載)

鍾志強慘劇揭示聾人在醫院應診與住院的溝通問題,當中醫院手語傳譯服務安排、家人陪診的角色、視像傳譯的必要性均需要更多討論。《誌 HK Feature》找到曾患情緒病的聾人,兩位受訪者均透過手語傳譯員向記者分享到醫院求診的經歷。他們均指醫院求診時除了遇到手語傳譯的問題,亦存在醫護人員對聾人患者解釋不足、病歷私隱得不到保障等問題。

疫情期間,聾人Keith(化名)時常無故心跳加速、容易緊張。他先後4次到醫院求診,醫院多次沒有安排手語傳譯。聽不到聲音的Keith在會診室只能默默看著醫生和媽媽不斷交談,即使當時他用紙筆著醫護人員溝通,護士只瞄了他一眼。直至第5次進醫院,他自行安排手語傳譯員,才得悉自己患上驚恐症,之後更被證實患鼻咽癌。面對一次又一次的無情對待,他透過手語傳譯員向記者打手語說:聾人只能夠忍!

【疫情間我患上驚恐症】 全文:https://ly.hkfture.com/zZNjS
【我患上抑鬱症,而我不知甚麼是「開心藥」】全文:https://ly.hkfture.com/yldUq

∎ 每月訂閱《誌 HK Feature》 :https://ly.hkfture.com/YWpsb
每月$90 / $135 支持獨立媒體繼續報道 #記錄香港 #香港有誌
【殘疾人士自助組織無會址!公園義務維修輪椅 日曬雨淋被指「阻街」】

全文:https://ly.hkfture.com/WVkys

「沒人驅趕就還好一點,有人趕的話,就要擸住『架生』周圍走。」年近七旬的麥耀強,十年來每月組織義工隊,在屯門、元朗和天水圍的公園為基層殘疾人士提供電動輪椅義務維修和保養服務。

他所屬的病人自助組織「迎風群傲社」,為了把「走鬼式」的流動服務擴展為恒常服務,以往曾申請公共屋邨的社福服務用途單位以作會址,但一直未果。有社工指出,病人自助組織目前要與其他非牟利機構以至18區「關愛隊」競爭稀少的公屋空置單位資源,惟病人自助組織往往均被政府編列為較後的優次,導致難以擴展服務。

有社工指,目前病人自助組織有會址僅17%,沒有會址的組識沒有辦公室,只能在線上辦公,就算有心人捐輪椅或其他維修零件,亦只能寄放在義工家中,以家作貨倉。

病人自助組織申請公屋會址,一直沒有被放在更高的優次,政府是根據甚麼準則,編排各非政府機構向房屋署申請租用福利用途單位的優先次序,政府發言人表示:「社署會因應當區的福利需要、有關機構的服務宗旨及擬議的服務內容等,向房屋署提供意見。」

採訪 / 陳嘯軒

∎ 每月訂閱《誌 HK Feature》 :https://ly.hkfture.com/YWpsb
每月$90 / $135 支持獨立媒體繼續報道 #記錄香港 #香港有誌
【誌主辦「職人」首個分享空間「#中流砥柱

誌傳媒出版的《#香港職人》花兩年時間替25名職人進行詳盡的口述歷史,當中70、80後職人起著承先啟後的作用。中生代職人在瞬息萬變的環境一邊革新、一邊守住基業,亦敢於開拓市場。疫情後縱使曾出現一陣子「報復式」消費,但在北移消費的大潮流下,本地各行各業陷於困境,碩果僅存的本地臘腸廠更抵不住冬短夏長的氣候變化而移到英國發展⋯⋯,而一些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百年技藝亦面臨後繼無人的困局。

這次「中流砥柱」集結香港臘腸、花牌設計師、執骨師、李漢招牌傳承者(字體師)、喃嘸師、電影道具師、造船與修錶師的職人故事,一連兩星期的周五、六及日,我們邀來部分職人出席分享會,暢談他們中生代在行業上傳承與生存的情況。

有關活動詳情,會稍後公布,敬請留意。

《香港職人》—— 中流砥柱 the in-between generation
日期:2024年5月11日至26日
開放時間:12:00-18:30(星期一至五)、12:00-19:00(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
地點:Parallel Space 深水埗大南街202號
費用:全免

#職人2 #有一就有二 #記錄香港 #香港有誌
【2021至2024年平台經濟車手罷工回顧:大台拆細 成效為本 】

全文:https://ly.hkfture.com/MFlKA

撰文:基督教工業委員會 外賣員權益關注組

今年2月至3月,九龍區有外賣員罷工,廣為外賣圈子所知。其實,去年(2023年)12月,港島區也有外賣員籌備罷工。外賣業從來不平靜,只因近期罷工的規模和形式有別於以往,並非全港性,而是地區性;另外,罷工時間亦有異,工人並非全日罷工,而是選擇在繁忙時間。罷工的外賣員一心只是想影響平台公司的運作,不尋求外界的支持和認同,亦不熱衷接觸媒體,所以只有少數媒體報道。礙於各種因素,有關報道亦難以深入和全面地披露罷工的實況。

外賣員權益關注組仔細觀察這一輪罷工,了解外賣員如何在種種限制之下,進行新形式的工業行動,以及作出新的訴求。

首先,回顧以往的罷工。外賣員的工作待遇一直受公司全面操控,工資水平和計算方法隨時變動,外賣員在2021年11月、2022年10月及11月發起大規模罷工,都是因為公司在疫情期間持續減薪。尤其是2021年foodpanda外賣員首次發動全港大罷工,媒體對其苦況有不少報道,引起公眾的廣泛關注和同情。但是,今年2月至3月的地區性罷工,與2021年和2022年的三次大規模罷工沒有直接的承繼及發展。今年發動罷工的人際網絡、針對的目標和作出的訴求,跟以往完全不一樣,恍似隔了一個世代。

一批熱心的外賣員代表出心出力,貫穿了2021年和2022年的三次大規模罷工。他們策劃和統籌,在幾次罷工期間舉行活動,動員罷工,並準備作為工人代表與公司進行談判,是罷工的核心,是所謂的「大台」。但這個「台」並沒有多少控制力,而是要建立一個外賣員之間,沒有上下從屬關係的網絡。在這個互助網絡中,大家沒有必然的責任和承諾,而是為了達到指定的目標,團結在一起。

∎ 每月訂閱《誌 HK Feature》 :https://ly.hkfture.com/YWpsb
每月$90 / $135 支持獨立媒體繼續報道 #記錄香港 #香港有誌

#51勞動節 #平台經濟
【5月中流砥柱 #職人馬拉松 活動推介】填詞L The Lyricist Wannabe

黃綺琳 × 誌主編關震海—— 畀啲掙扎 八十後夢想規劃
(憑明信片入場|售賣連結在文末)

日期:5月12日(周日)
時間:19:15 - 21:15
地點:大南街202號Parallel Place
明信片$120 |職人有聲 × 麥東記|明信片,憑明信片入場

我們的教育教曉我們規劃人生,但沒有教我們規劃夢想。

《填詞L》導演黃綺琳於2017年獲首部劇情片開拍《金都》其後擔任電視劇《嘆息橋》編劇。近年到台灣發展,擔任Netflix 台劇《此時此刻》單元〈你心裡的鬼〉、〈舊的〉導演,疫情間自資數百萬拍攝《填詞L》,以電影工作養「自己的電影」,可謂Mission Impossile,黃綺琳就這樣一步一步實踐夢想,真的「曾經有Norris的執拗故事才有《填詞L》」。

《誌 HK Feature》主編關震海畢業首份工做新聞記者,曾任偵查組記者、文化網站執行編輯,18年後仍然做一個「死記者」。當日一起入行的同齡記者幾乎全數離場。2019年自資創辦《誌 HK Feature》,辦公民記者班,出版專題書籍,尋找獨立媒體的Business Model,提倡記者版權自主⋯⋯被喻為「理想主義」的新聞工作者如何一步一步實現保存獨立聲音的夢想。

|職人有聲 × 麥東記|
巷口鐘錶修理師明信片 https://ly.hkfture.com/HgQYD
古法家香臘腸明信片 https://ly.hkfture.com/vVmkH
李漢招牌傳承者明信片 https://ly.hkfture.com/mVdnI
執骨師明信片 https://ly.hkfture.com/ahJFc
花牌設計師明信片 https://ly.hkfture.com/gRLmk
電影道具師明信片 https://ly.hkfture.com/wTatg

註:
1. 現凡購買「職人有聲」系列明信片,即可享免費參加「職人馬拉松|一生懸命」分享會
2. 待訂單確認後,會收到電郵通知「職人馬拉松|一生懸命」分享會報名連結
3. 明信片可於 5 月 9 日到 Parallel Space 自取或郵寄
4. 「職人馬拉松|一生懸命」分享會​名額有限,送完即止

#職人馬拉松 #一生懸命 #中流砥柱
【專訪祝紫嫣 同是異鄉人 《但願人長久》記兩代新移民】

全文:https://ly.hkfture.com/NgyST

入圍北京國際電影節的《但願人長久》,最終因為「技術原因」取消放映,令人聯想戲中的子缺因為參與社會運動踏入「紅線」而遭禁播⋯⋯

《但願人長久》是屬於祝紫嫣的一部半自傳,也是上代新移民的傳記。電影以10年為單位,講述子圓與子缺被父親林覺民帶到香港後,如何在這裡適應、生存,在湖南人與香港人的身分之間尋找立足點。

為了融入一個將會長居的地方,子圓與子缺努力讓自己成為香港人。祝紫嫣表示,子缺對於香港人的身分認同比起姊姊更為強烈,因為她的生活過程比較順利,在母姊的庇護下,她成為學界尖子,進入大學,前途一片光明。她形容,子缺雖然對身分認同曾有過一點點的掙扎,身邊的同學亦對新移民態度惡劣,但她打從心底她是認為自己是香港人。

採訪 / 劉彥汶

∎ 每月訂閱《誌 HK Feature》 :https://ly.hkfture.com/YWpsb
每月$90 / $135 支持獨立媒體繼續報道 #記錄香港 #香港有誌
【《#從今以後》導演楊曜愷:出櫃之後 邊個同你有親】

專訪文章:https://ly.hkfture.com/whbiA

數年前,楊曜愷導演出席了一個專為同志舉辦的遺產講座,深受觸動。事後,他聯絡主辦單位,相約部分個案訪問。

「你立遺囑沒有?」楊曜愷問。

「我沒有什麼留低。」受訪者是一名年長同志,他說:「我的兄/弟/姐/妹知道我想怎樣。」

「他們知道?」楊曜愷追問:「那是怎樣?」

「Everything will be fine. All shall be well.」 這句說話,也是英文片名的由來。
每一次,受訪者嘗試岔開話題之時,楊曜愷都會掏出一張卡片,「這位律師是我的朋友,不如你先跟他談一談?」

「我知道,他們只是不想面對這個話題。」楊曜愷說。那時,一個故事漸漸在他的腦海中成形,最後長成了電影《從今以後》的模樣。

採訪 / 伍詠欣
攝影 /關震海

∎ 每月訂閱《誌 HK Feature》 :https://ly.hkfture.com/YWpsb
每月$90 / $135 支持獨立媒體繼續報道 #記錄香港 #香港有誌
【六四35】六四日駐港總領事維園散步 岡田健一:完全不感危險

6月4日晚上8時,警方在維園四周明顯增加佈防,以4至5名軍裝警員為一組,特別向以電子用品發光的途人截查。

維園由告士打道穿往到興發街的行人徑,記者留意到上任3年的日駐港總領事岡田健一在人群之中,不時用手機查閱訊息。

記者上前以日語向岡田先生查詢,為何今天出現在維園?穿裇衫的岡田健一稱:「在散步」,及後他向記者補充說他平日會到維園散步,也愛打網球,不時到維園網球場打波。被問及在6月4日警方高度戒備的日子到維園「散步」,有沒有感到危險?他說:「完全不感危險」,之後便往天后方向離場。

岡田健一過去對於「清零」的防疫政策與日本核廢水事件發言。他曾表示港府禁日本水產進口,必定影響香港聲譽,他亦親身到日本料理店食海鮮,以示日海產安全。

誌記者報道
【六四35】記者觀察—— 實施「23條」後首個六四 他們以不同方式「散步」

今年是六四35周年,由新冠疫情開始,2024年已是第5年在維園沒有燭光晚會。一如既往,警方在「特別日子」高度戒備,途人在銅鑼灣稍為亮燈、點電子蠟燭、看書、停留或展示標語,警員便迅速上前截查,並作出警告。

入黑後維園依然人來人往,相熟的面孔圍繞維園跑圈、有人踱步,亦有人手持「64」啤酒與朋友閒聊。今年維園的佈防雖比去年嚴密,亦多派便衣警員,但行動上今年比去年稍為軟化,減低「Stop and Search」與帶可疑人士上警車的次數。

一位年輕人於晚上8時在維園長椅持續15分鐘亮燈看書,警員才上前截查,口頭警告他有可能煽動其他人作不法行為。

記者接觸該名穿黑Tee、被截查的青年,並承諾不作錄音訪問。他站在一旁說,選擇在六四坐在維園「只是表達出來,但知道是沒有用的。」記者問他「23條」已實施,不怕被起訴?這位青年說:「如果我們不想活在『23條』之下⋯⋯」未幾,兩名外媒記者上前拍攝他的黑Tee,開始發問問題。這位青年被問及為何出來?青年說,沒有計劃,情緒上覺得想出來;至於明年能否坐在維園,他說根本無人知曉。整個訪問,便衣警員就在記者身後約2米的距離。

今年在維園亮手機燈的人比去年少,圍繞會場踱步的人多,而在實施「23條」後首個六四,荷蘭駐港澳總領事丘德仁、歐盟駐港辦事處署理主任高明德及德國駐港總領事張德林、日駐港總領事岡田健一亦罕見地在維園「散步」。

誌記者
#誌人物 #曾錦源 :擁抱青春的同時,能否為有限的生命做決定?】

報道全文:https://ly.hkfture.com/JwogX

「今年才30歲,是否可以先簽署『預設醫療指示』?」小腦萎縮症協會外務副主席曾錦源的提問,也是很多罕見病患者的疑問,他們不想在身心不能自主的情況下被別人決定自己的生命。

曾錦源比一般小腦萎縮症患者早確診,18歲便面對身體情況每況愈下,死神隨時降臨的命運。他擔心在神志不清的時候,家人會否按照他的意願,在臨終之前拒絕維生治療?

「預設醫療指示」代表著患者按個人意願在臨終前放棄無效的維生治療,一份「預設醫療指示」的申請表,在網上輕易可下載,但目前每10名小腦萎縮症患者,只有一名成功申請。

他們被拒絕的原因一般是簽署時候太年輕,亦非末期病人。支持不限年齡及是否病情未期簽署「預設醫療指示」的曾錦源在這4年間身體力行,向多間醫院申請「預設醫療指示」,終於在去年(2023年)29歲時成功簽署。他可以,其他罕見病患者可以嗎?

採訪、攝影 / 關震海
插畫|Ikey 潘德恩

$65(輕量電子會員) / $90(電子會員) / $135(紙本會員)
∎ 每月訂閱《誌 HK Feature》:https://ly.hkfture.com/YWpsb

5月號 E-Magazine
下載:https://ly.hkfture.com/gEVQB

📑《誌》每月推出E-Magazine 結集我們的心血供讀者下載。由7月開始, E-Magazine不再給公眾免費下載。《誌》新推出$65輕量版電子月費會員計劃,會員每月可到網站會員專區查看或下載到一份完整的 E-Magazine PDF。)
【保留一把獨立報道的聲音 靠讀者撐下去!每月用$65 支持《誌》記錄下去】

《誌 HKfeature》由2019年走到現在,5年間關關難過關關過。來到今天,縱使我們熱誠滿滿,寫下一篇又一篇報道,製作一本又一本書籍⋯⋯踏入2024年,要向讀者坦誠交待,我們撐得挺辛苦。

《誌 HK Feature》自2022年經營主要靠會員每月訂閱收入,踏入2024年會員數字急劇下降,近月已跌破工資、辦公室租金的基本開支,目前極需要讀者每月訂閱,支撐我們製作專題及其他出版項目。

過去兩年,我們積極將專題雜誌化,將有質素的報道印刷為實體紙本。經歷過去網絡新聞的「大清洗」,我們深信紙本或電子書是可永久保存歷史的媒介之一。理念,還是要印出來。

由7月開始, E-Magazine不會再給公眾免費下載,《誌》新推出$65輕量版電子月費會員,會員每月可到網站會員專區查看或下載到一份完整的 E-Magazine PDF, E-Magazine 集合社會、文化專題。

疫後的香港經濟正走下坡,明白讀者只能盡一己之力支持。如果讀者支持、認同「記錄香港」的價值,以印刷保存歷史,記錄真相,請每月訂閱《誌 HK Feature》,讓我們可以記錄下去 。

$65(輕量電子會員) / $90(電子會員) / $135(紙本會員)
∎ 每月訂閱《誌 HK Feature》:https://ly.hkfture.com/YWpsb

試讀1-5月 E-Magazine

5月號 小腦萎縮症患者:擁抱青春的同時,能否為有限的生命做決定?
⬇️https://ly.hkfture.com/gEVQB

4月號 :精神健康之聾人求診記
⬇️https://ly.hkfture.com/glbzD

3月號 2024全港公屋空置率調查報告
⬇️https://ly.hkfture.com/kVHGZ

2月號 港隊亞洲盃 + 台灣選戰背後:民主鳳梨「上架國際」路難行
⬇️https://ly.hkfture.com/bcTSD

1月號 東京「非法居留」 20年的台灣GAYMAN
在日本司法打開同志平權的缺口
⬇️https://ly.hkfture.com/GfmGE
2024/06/14 19:33:39
Back to Top
HTML Embed Code: